关闭

贯通台州南北的白石驿道

2017-10-28  12:03:56  来源:中国台州网-台州晚报   作者:吴万红

出黄岩城,东官河水迤逦东流,丫髻岩东面坡地,山势离坡而下,与大仁山夹出一道相对低矮的垭口,白石古道便从垭口穿过。自古而今,白石驿道步履声声,是东官河水哗哗东流的久远伴奏与回声。

那天,我驱车到江口唐家岙村,寻访传说中的白石古道。恰逢村中修桥,于是绕了个大弯,沿唐家岙的外围进入到白石岭脚下的武圣庙。沿路见到两个隧道入口,是已经建好的白石关隧道,隧道长1公里左右,北起黄岩的唐家岙村,南至路桥的埠头堂村,建成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绿心南北的交通状况。白石驿道,将被新建成的白石关隧道替代。

通往台温、黄太两条驿道的要冲之地

存留的白石驿道从武圣庙开始,一直延伸到古道南面的Y形分岔路口通向路桥的埠头堂和盐岙。黄岩东部,一山横亘,隔绝南北。只此一段,地势平缓,海拔最低,山形最窄,又地处永宁山系的中间位置,是天然的通道。

关于白石驿道,早在《嘉定赤城志》就有记载,叫白石岭,属于畲铺类。明代因抗倭需要,在此设置白石铺,并在此筑白石关,知县唐师尧率领黄岩军民在此大败倭寇。白石古道北通江北、海门等地,南达路桥、太平、温州,唐宋之前就是贯通南北的要道,在明初黄海驿道建成之后,更是通向台温、黄太两条驿道的要冲之地,比绕黄岩县城而过缩短了30多里的路程。

古道由片石和卵石铺就,因这一带地势平缓,地质构造稳定,路面保存非常完好。千百年间,一代一代行走的人,无数的脚步磨出光滑如玉的岁月包浆,在现代的阳光下熠熠生光。

白石亭:一亭说尽千古事

出武圣庙,沿路转了一道弯,就到了白石亭,白石亭建于1998年,为六角攒尖单檐石亭,亭口蹲伏两只小石狮子。檐枋外侧刻有林木花鸟画,入口处书有“白石亭“三字,其他五面皆刻有林木花鸟。圆柱上的对联写有:活水有源头万顷雨盈晴不涸,崇冈有好处片云朝去暮还来。檐枋内侧一面刻有白石亭缘起,有“行人暂休息,健步上山岗”和“明清抗倭寇,守关保卫城”等句,字里行间自有一种天地贞亲的喜意。其他五面刻着以及募捐修者的姓名。六根光圆石柱,内侧刻着三幅对联,亭顶刻有花鸟。亭,停也,一般建在交叉路口或者是转折处,提供休息,也可以观赏风景。

时过境迁,白石驿道的脚步不再匆匆,来往寻访古道的人可在此观山上林莽秀逸,白云往来。亭身同时也是风景的一部分,白石亭轻盈秀美,如一只白鸟停栖于路边,羽翅高展,正待高飞。

多地冠以“白石”,被誉为台州的昆仑山

曾从多个角度看丫髻岩,皆是女性的如云发髻,白石亭所见的丫髻岩却像秦皇兵马俑中士兵的髻。宽阔的山谷从丫髻岩一直蔓延至白石岙村,满山遍野的枇杷树,将要成熟的枇杷被当地百姓包上报纸,整片山仿佛覆盖了一场将融未融的雪。

《嘉定赤城志》记载,白石山在县东一十一里。按照地理位置,白石山应该就是眼前丫髻岩所在的这片山。白石驿道、白石驿站、白石车、白石王村、白石岭、白石岙,这里很多地方都以“白石”两字命名,但我问当地人,都说不出白石山到底在哪。但这些地名应该都以山名取的。

关于白石山,最早在东晋孙诜著的《临海记》中就有记载:白石之山,望之如雪,金鹅所集,八柱所植。《淮南子》记载:天有九部八纪,地有九州八柱。《河图》言:“昆仑者地之中也,下有八柱,互相牵制,名山大川,孔穴相通。”大山峭壁摩天,峡谷秀逸,高峻雄奇,别有英灵气质,难道在古人眼中,这里就是古时临海郡人所认为类似昆仑的神圣而神秘的地标?

白石关:明嘉靖年间在此大败倭寇

白石亭至白石关的中间有一座小庙,叫做半岭朝阳宫,供奉狐狸娘娘,据村民讲这里曾出过狐狸精。路的转折处,远远见到一列墙被青色藤蔓覆盖,就是台州抗倭史上鼎鼎大名的白石关。白石关的南北城墙依傍两边的山壁切断了白石岭,构成了一个对距为50米的梯形城池。北面城墙保存完好,南面城墙为新砌。

洪武二十年(1387),因倭乱设海门卫时,增设桐屿铺和构筑白石岭关,成为防御倭寇的屏障,倭寇几次入侵黄岩,当地乡兵凭关据守,曾和倭寇在此有过小的交锋。1559年,军情日紧,戚继光为从北向南逐步将倭寇驱逐入海,命兵备道唐师尧镇守黄岩,防止倭寇南逃入温州界。戚继光于4月25日击溃包围桃渚的倭寇,5月2日与谭纶在海门合兵后进攻栅浦倭穴。4日,一股倭寇向黄岩方向逃窜,沿黄海驿道涌向白石岭。唐师尧指挥官兵与当地的管、张两姓乡兵在此坚拒倭寇。倭寇连续冲击几次没有得逞,损伤惨重,便从水路退往新河。这就是台州抗倭史上著名的白石关大捷,是台州抗倭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组成战事之一。黄岩军民在此谱写了血的诗篇,彰显了山海之民好剑轻死,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气魄。

白石寺:为祈求和平安康而造

据《黄岩县志》载,白石寺建于明隆庆四年(1570),为僧释涵阳建。此时离白石关大捷已经11年。阿育王曾在硝烟之中遍起浮屠,这位明朝的僧人在刀光血影的雄关之上起寺庙,应该是超度战乱死去的亡灵,并祈愿天下太平,一方百姓安康。现存的白石寺是1988年之后当地信众陆续重建的,茶亭和路廊虽是重修,但是茶亭的石柱依旧是旧时所遗留,石柱上刻有捐资人的姓名。

寺庙口路廊有清道光二十二年石佛龛,上为石脊、瓦檐、龛中奉泗州大圣石像。横书“长生供养”及纪年款。下篆“福禄”二字,左篆“喜舍”。路廊仍存石碑一块,碑立于光绪10年,碑中所书:狂途长每有风雨之患,峻岭讵无饥渴之危。偌华两岙之相接,赖一椽之所蔽。不料兵蕤被毁,片石无存。这里所说的兵蕤,应该是唐家岙村民所说的长毛乱,也即太平天国李侍贤部入台州一路烧杀抢掠,遭到台州一地军民抵抗发生的战事。当地村民说有大批长毛的坟堆在白石岭南侧,后铲平种了杨梅。

出了白石关,便是平坦的下坡路,两旁绿林深茂,放眼望去能看到远处的白晃晃的飞龙湖。行不久就见到所立的白石驿道的石碑,石碑背面书有白石驿道的介绍文字。Y形路自石碑不远处分出,一条通往埠头堂,一条通往盐岙。

这一路走来,满山遍野的枇杷和覆盆子,凉风遍起,煞是宜人。不过二三里路,唐家岙村有娘娘庙,山脚的武圣庙供奉的是关公,半岭朝阳宫供奉的是狐狸娘娘,而白石寺属于佛教,白石关响彻过抵御倭寇的刀兵,唐家岙村发现过商周印纹陶遗址。人迹在时光中板结,兵乱远去,历史杂糅交融,然后沉淀,一座城市的厚度与深度,一城百姓的胸襟和气度,大半在这条路上了。

责任编辑:余彩虹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