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黄岩永嘉两地和合纪事:从“决要”到“决好”

2017-11-04  16:47:36  来源:中国台州网-台州晚报   作者:陈静

决要村位于黄岩的最西边,毗邻永嘉。在当地,“决要”村名发音同“决好”,“决要”意为决心要这个地方,读音“决好”意为两地决心要和好,这也成为黄岩永嘉两地争地纠纷化解的见证。

决要村是在黄岩区富山乡的最西边,与温州的永嘉交界。村子位于群山环抱之中,远远望去,只见一抹青山围着一大片层叠的屋宇。村口立有一块刻有村名的巨石,两条清亮、欢快的小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,穿村而过。

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决要村,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村子里的石墙木房,顶覆黑瓦,偶有花窗装饰。石墙上爬满青藤,边上有参天的古树,屋檐下的竹椅上坐着沉默的老人。一份宁静,一份安然,悄然弥散于这深山古村之间。

如果你跟村子再多点接触,一定会觉得奇怪,为什么这个村子的村名“决要”的发音居然是“决好”。在这不同寻常的村名后面,有好几个民间传说,记录了这个村庄曾发生的黄永两地争地的这一段重大历史事件,细细探究其缘由,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
黄岩永嘉争此地归属权

因为决要村位于黄岩永嘉交界处,民间相传过去黄岩与永嘉曾为此地发生纠纷。决要村名的由来也与此有关。“决要”,望文生义自然就是黄岩决心要这个地方。

关于决要村的由来,最初的文字记载是在《决要陈氏宗谱》。据《决要陈氏宗谱》记载,北宋时期,决要陈氏始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此,后来又迁出。到了元朝,移居仙居的八世祖陈月楼举家迁回此地,陈家才在此地逐渐繁盛起来。明清之际,陈氏人丁逐渐兴旺,乾隆年间始成村落。现在村里有三百多户人家,其中两百多户姓陈。在民国29年谱序中记载:“决要为吾黄边区地,永嘉黄岩分界时,彼此均以为划作化外区,搁时之久,黄岩转念而要,故以决要名其地。”

按照村民的说法,如果按照所在地的山脉、溪流走向划分,决要村应属永嘉地。村里老人还说,决要村从马鞍山向西,水都流向永嘉,原先都属于永嘉地,至今在马鞍山岭头永灵庙内,还有一只香炉,上面铸有“永嘉五十都”字样,证明马鞍山以前是永嘉的属地。那么这些地方为什么今天都属于黄岩而不归于永嘉管呢?

据黄岩区地名办郑俊木的收集整理,当地民间有一说,永嘉县因地处偏僻,要把它“决”出去。永嘉坚决不要,黄岩一定要,故称决要。又有一种新说法,黄岩、永嘉两地经过调解,为补偿永嘉损失,特将当地一块山,赔给永嘉,又称赔山,从此,黄岩永嘉两地决心和好。

砍膨蓬藤谋风水

村里流传着一个传说,相传明朝的时候,有一位从江西来的风水先生走到这里一看,看到村里有一株膨蓬藤大如腰围,长有一千多米,枝蔓覆盖了整个山坡,说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,要出王,以后一定会出做大官的人。当时黄岩与永嘉决心争这块宝地,永嘉人看自己争不到这块宝地,心怀不良派人来谋风水,偷偷地砍断了这株膨蓬藤。结果这棵藤居然流出血来,藤里的血流了三日三夜,决要村的风水也就没有了,后来也就没能出大官。

结局是美好的,道路却是曲折的。毕竟是两个地区的争地纠纷,涉及不少村庄和村民以及相关的利益冲突,其间经过自然也不会是风平浪静的。这个传说便是对两地矛盾的抽象记载,在黄岩地区常见的“谋风水”情节上加上了永嘉人砍藤的具体表述,尤其是藤流血的这一细节表述,隐晦地记录了两地的矛盾冲突的历史。

先到先得抢府街

据说在决要不远处的南征岙头,有一块岩石上刻有“府街”二字,上面还有轿与马的图案,清晰可见。这里有一个黄岩与永嘉争宝地抢风水的传说。相传清代的时候,风水学盛行。大家居住的地方都要求在风水宝地建街造屋。在南征岙头有一条街,分属两个县管辖,东边的街属台州黄岩,南边的街属温州永嘉。但原先并没有划分地界统称为府街。因为这条街风水好,做生意红火,于是黄岩与永嘉的知县都想将这条街归为自己的领地。两地知县决定在某年某月某日,先到这条街上者为胜,府街则划为胜利者管辖的领地。结果黄岩知县不辞辛劳,骑着马来,永嘉知县则慢悠悠地坐着轿来。当然是骑着马的黄岩知县胜利了,这条府街也就归属于黄岩了。

这个传说结合“府街”的由来验证了黄岩争得决要此地的结果,强调了黄岩对争地的重视和主动。知县在传说中的出现,也证明并且强调了府街与决要归属的官方性质。这个传说也是村民对决要由来所进行的文化再创造。

一个橘子定乾坤

村里还有一个故事。早年,黄岩的经济比较发达,各地乡镇都设立集市贸易。宁溪、乌岩、小坑、溪头都设有集市口,便于山区群众定期进行畜牧农副产品交流和贸易。然而,永嘉各地都没有集市口,给山区群众的生活经济带来很多不便。因此,马鞍山以西的十二三个村庄的百姓,强烈要求把本村划到黄岩县。这怎么办?省里派了一位大员,专门解决这一问题。

省里来的大员把黄岩,永嘉两个县官叫到温州商议,专门讨论这些村庄的归属问题。黄岩知县说:“根据百姓的要求,民心所向,这些村庄应划归黄岩管辖。”永嘉的知县说:“自古按水的流向划界,这些村庄本来就是永嘉地界。”公说公的理,婆说婆的理,两个知县争得面红耳赤依然争论不下。这时,省里派来的大员随手拿起一只橘子,掰成两半,放在手掌上一语双关地问永嘉知县:“你要不要?”永嘉知县误认为请他吃橘子,客气地说:“不要,不要。”黄岩知县却心领神会,连忙说道:“要!要!都要!”就这样,马鞍山以西的十二三个村庄,水虽然向永嘉流,地却划归黄岩管。当时两个县官商议归属的小村庄,以后就叫“决要”,起这个名是因为黄岩决心要这个村庄。

这个传说里,两地争地纠纷被用分橘子这一戏剧性场景圆满解决,将两地纠纷处理得云淡风轻。结合黄岩还是蜜橘之乡的背景,不难看出故事讲述者的立场和倾向。

上面这三个决要村的村名传说,都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相传,蕴含着村民所进行的文化再创造,记载了村民的情感,反映了村民的爱憎,传说背后是一个群体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。

而今,站在黄岩永嘉分界桥——黄永桥上,桥下不远处便是山石垒就的沿岩路廊,那也是黄岩境内黄永古驿官道的终点。分界碑就在路廊的边上。脚下,就是永嘉楠溪江的源头。黄永桥连接的长决线上,热闹繁忙,车来车往,一旁的路廊颓败,曾经作为古代黄岩通往永嘉的重要交通枢纽的黄永古道一片静寂。

时光荏苒,当初的纷争早已烟消云散。从传说到现实,从过去到现在,决要村用一个村名记录了一段历史事件,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,同时,也给予我们一个有益的昭示,那就是,冲突与纠纷是短暂的,和好与和平共处才是长久的主流。

责任编辑:杨能勇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