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温岭坞沙门村: 一个地名从古到今的演变

2018-01-01  09:11:02  来源:中国台州网-台州晚报   作者:黄晓慧

坞沙门村沙场

乌沙门排涝闸内外

台州地名故事

笔者曾多次到温岭坞根镇沙山村、下楼村等村寻访,远眺过江厦港北岸的温峤镇坞沙门村村景,它面海背山,村民环山而居,村庄呈长条形状,却一直未曾踏上坞沙门村土地。虽然,从下楼村到坞沙门村,通过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拦港大坝就能轻松过去。

不过,却曾听过坞沙门村村名的来历,据《温岭县地名志》记载,“其地原系近陆海岛,后围海筑塘,已连陆地,岛遂成山。据传明时当地人民曾在此歼灭一批倭寇,为纪念此举,名此山为倭丧门山,后谐为坞沙门山,地以山名。”而实际上,坞沙门村原来是叫乌沙门村(乌沙门大队)的,改“乌”为“坞”,或许是为避免重名。

坞沙门村:

江厦排涝隧洞工程入海口

大坝东的江厦港内,有周边各村人的海上养殖场,路边则不时可见一堆堆蛎壳。走近坞沙门村时,便可见“乌沙门排涝闸”。

原来,乌沙门排涝闸是江厦排涝隧洞工程的组成部分,江厦排涝隧洞工程就是通过坞沙门村入海的。

温岭地形似仰釜,西负山、东滨海“皆釜唇”;中部平原“地形最下,实居釜底”。西部温峤岭(温岭)濒海,早在南宋乾道初,黄岩县尉象山人杨王休就“议凿温岭”“以杀水势”,他还写了一首《议凿温岭》(或作《凿温岭》)的诗记其事:“黄山形势南如窝,四十馀里趋月河。年年七月八月雨,稻田瀰涨漫风波。异时都水使者至,东开铁场分水势。地绵力短功未成,尺一催归卒吞志。旧画茫茫如弃井,百年遗恨如灰冷。我来吊古更穷源,并水沿流至温岭。岭之首尾少低昂,如衡称物锱铢强。外即大海枕平麓,相去往往寻丈长。天造地设巧乃尔,胡为弃此而取彼。兴废成否抑有时,不独今非古皆是。此来经营烦令君,便有异议争云云。常情自古惮谋始,岂料疲秦终利秦。”(月河,嘉靖《象山县志》引作“丹河”,误)

1962年1月至1963年5月,浙江省组织第一次温黄平原水利规划时,江厦隧洞工程被列入治理温黄平原涝区三大排涝骨干工程之一。但是好事多磨,直至1993年12月18日,江厦排涝隧洞开工工程才正式开工建设。

江厦隧洞工程工程包括排涝隧洞、老河道拓浚、新开引河、乌沙门排涝闸等主要建筑物及交叉建筑物公路桥梁、涵管等,全长12公里,为省重点水利工程。1999年5月20日试运行,2000年12月18日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行,至此,改变了温岭涝水单一向东排出人海的历史,形成了东西双向排涝的新格局。现在,温岭又投入建设南排工程,几年后,将形成东西南三向排涝新格局。

清代时曾是避乱的“桃源”

在坞沙门村闲逛,发现与江厦港南岩的沙山村、下楼村一样,村里也有多处沙场。从村里人家的建筑来看,许多人家住的都是三四五层的洋楼了。但是在洋楼中间,间或还能看到一些石头砌的老屋,约略可以想像过去的民居状况。

作为海滨的小渔村,坞沙门村过去可谓远离尘嚣。清代时,县城中央园人陈琛(秋航)曾避乱于坞沙门村,说起陈琛,一些读者可能陌生,他的侄子陈廷谔即陈策三,温岭人应当很熟悉。因为陈策三写过几首关于箬山的诗,脍炙人口,时常被人引用、提及,如“层层房屋鱼鳞叠,半住山腰半海滨”这一首。陈琛避乱时写有《乌沙门避乱感怀》八首七律。笔者曾见到其中四首,在此且引用两首:“海山天外矗嶙峋,为访桃源好避秦。治久方知离乱苦,愁来那觉岁华新。飘零琴索悲荒院,惆怅衣冠认故人。况值连天风雪紧,

出门怠不感荆榛。”(其一)“海气苍苍郁怒潮,浪花争逐雪花飘。王师若得如涛涌,小丑何难见蚬(不知是否原为“雪”字抄错致误)消。孤客萍踪欣有托,新春柏酒向谁招。此心可似梅花淡,策蹇频教探野桥。”(其二)而另一首《望江下》(江下是江厦的古名):“东瓯山突兀,争欲过江来。树影平拖雾,涛声怒吼雷。远帆归估舶,雄镇峙峰台。莽莽温台界,波澜亦壮哉!”或许也是在乌沙门避乱时所写的。

大棚种植、水产养殖是村里的特色农渔业

从基督教坞沙门堂边上的小路转到山后(这座山就是乌沙门山),触目所及,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大棚,有种西瓜的,更多的种的是葡萄。

随意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了解有关情况,巧的是,户主正好是坞沙门村会计老陈。老陈告诉笔者,坞沙门村有2000多人,村里有半岙里、隔岭腰、石井头、黄泥坎、杨梅山等自然村,村民姓氏很多,有陈、张、林、丁、王、赵、蔡等姓,像石井头和半岙里,所居的多是陈姓。他们这一支陈姓,据介绍与温峤镇山下村的陈姓通谱,当系“仙源陈氏”(仙源指西仙源)。

坞沙门村村民,主要靠务农种植、海水养殖、浅海捕捞、海上运输、劳务打工及外出经商收入,但村里集体经济却是薄弱的,不像邻村还有工业区,村里的沙场也是私人所有的。笔者看到的大棚葡萄,有些是由本村村民种植的,还有许多,则是租给乐清人、玉环人及温岭横峰等地的人种植的。隔壁的青屿村、半山村有工业区,村民多有到工业区务工的。从事海水养殖的也有多户,这个是坞沙门村的传统产业了。笔者事后查阅相关资料获悉,早在1965年7月,《浙江日报》就曾报道:“青屿公社乌沙门大队各生产队近一个月来发动半劳动力一百多人,捉得野生蛏子二千多斤,二十八亩海涂全部养上蛏子,还捕捞了自然鱼苗(鲻鱼)五万多尾,发展了养鱼生产。”1982年,青屿公社乌沙门大队开始发展条石养蛎,当时发展条石养蛎50亩,1983年,乌沙门大队的《条石养牡蛎滩涂变良田》的经验介绍,就登上《中国水产》杂志。而1985年,《中国水产》又刊登了坞沙门村海水养殖专业户丁里春的牡蛎养殖经验,他是“在质软的浅海滩涂上试验用毛竹片养殖牡蛎获得高产,比以往惯用的抛石养殖法增产3倍以上。获亩产3500多斤,每亩净收入达4000多元。毛竹片养牡蛎,俗称排竹架水平式吊养法。”

村里走出救火英雄和国内民宿行业的大咖

坞沙门村的有名人物,笔者原先知道有一位救火英雄王顺根。1988年11月11日下午,同村农民王某家三间木结构楼房突然起火,王某3岁的孙子和5岁的孙女被大火困在楼上,而王某及其儿子均未在家。时年25岁的王顺根闻讯赶来,据当时的报道,他沿着已经着火的楼梯上楼救人。楼上火势凶猛,浓烟滚滚,王顺根一手抱一个孩子正欲下楼,不料楼梯已被大火烧断,他一脚踏空,连同两个小孩一起跌下楼来。王顺根从大火中挣扎着爬起来,先是抱着小男孩冲出火海,尔后,再一次冲进大火抢救小女孩。两名儿童双双获救,而他自己却多处被烧伤。因为救人,当时他也风光过一会,不过,现在很少提起了,也不知他的近况如何。而在与会计老陈交流时,老陈则向笔者提起了夏雨清。

夏雨清的名字,笔者也是很熟悉的。上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他就是温岭知名的文学青年了,写诗,也写散文。后来,他进入浙江卫视《风雅钱塘》栏目工作,拍摄过系列电视散文,好像还出了书。后来,转到《都市快报》,百度百科上介绍他“现为《都市快报》文化版编辑,主持《城市副刊·新阅读》栏目,并撰写《颐园读书记》专栏。”笔者回去后查证了一下,发现他又有了新的身份,有报道称他为“莫干山民宿第一人”,因为他十几年前就在莫干山开设第一家民宿(顺便提一下,笔者曾用“抓虾”网的RSS订阅功能,关注过夏雨清的博客,知道他在莫干山民宿经营的一些情况),“现为开始众筹副总裁,负责民宿众筹业务,助力中国民宿发展。”2016年12月26日下午,杭州市民宿行业协会在西子湖畔成立,夏雨清当选为执行会长。如今,温岭石塘、松门等地的民宿业,也方兴未艾,真没想到,坞沙门村还走出了国内民宿行业的大咖。

责任编辑:丁楚兰
相关阅读